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征求意见稿)
近年来,我市聚焦强省会建设,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和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更鲜明的导向、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工业强市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在《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牢固树立“产业第一、制造业当家、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鲜明导向,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纵深推进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引领战略,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主攻方向,聚焦四大主导支柱产业和标志性产业链群,深入实施制造业优化升级、数字经济提级赋能、优质企业攀登倍增、项目扩容提质增效、产业生态优化提升五大行动,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能级,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主导支柱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1%以上;十百千亿级企业群体持续壮大,百亿级企业达到20家左右,十亿级企业达到150家左右;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优质企业群体持续壮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7%左右,初步建成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产业结构优、集聚水平高、融合程度深、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制造业优化升级行动
1.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集中优质资源,推动产业链协同攻关。每年实施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800项以上,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完善政府首购首用、保险补偿等机制,加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政策支持力度。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产业创新平台达到10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2.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做强做优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四大主导支柱产业规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聚力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炼化等行业提质增效,支持铸造和锻压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食品工业扩规提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产业体系。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推动量子信息、卫星导航、空天信息、储能、氢能等产业突破发展,超前布局智能仿生、扩展现实、基因编辑、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支持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持续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到2025年,累计培育“好品山东”品牌(制造业)5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3.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按照“紧盯前沿、龙头牵引、创新培育、打造生态、沿链谋划、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聚焦四大主导支柱产业和标志性产业链群,加大产业链“建强补延”力度,加快推进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支持各区县(功能区)立足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加大“链主”企业培育力度,“一业一策”提升其创新引领力和生态主导力。开展融链固链行动,鼓励“链主”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链主”企业的供应链和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发展水平。到2025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省级及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5个,雁阵形集群达到15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8个。〔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县(含功能区,下同)〕
4.提升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水平。稳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扩大制造业领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积极推进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试点,提高企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制定实施支持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和绿色低碳安全技改专项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低碳安全技改投入。到2025年,市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示范项目达到400家(个)。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开展行业和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落实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要求,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应急局)
(二)实施数字经济提级赋能行动
5.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深入实施高端软件铸魂、先进计算固链、集成电路强芯等专项行动,加快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进软件名城提档升级,到2025年,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软件名园5家以上,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00家以上,首版次高端软件800个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推进中国算谷建设,巩固提升服务器产业优势,加快突破集成电路产业,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加快信创、网络安全、数字安全产业发展,打造一批示范性特色园区。推动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元宇宙产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济南高新区)
6.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提标行动,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累计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350家(个)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保持领先。实施“工赋泉城”行动,持续夯实网络、提升平台、深化应用、优化生态,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国家级“双跨”平台赋能水平,每年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晨星工厂30家以上,力争突破灯塔工厂。到2025年,累计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0个以上,培育工业互联网园区10家以上。深化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贯标。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加大供需对接力度,创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各区县)
7.加快算网一体化发展。聚焦打造黄河流域信息通信枢纽中心城市,加快提升算网融合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未来网络、未来导航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深化千兆城市建设,加快5G网络深度覆盖和规模化应用,到2025年,累计建设5G基站设施6万个以上。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山河超级计算平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岛、产业大脑等算力和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到2025年,全市算力规模达到2500P,加大算力共享和场景创新力度,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三)实施优质企业攀登倍增行动
8.推动中小企业攀登发展。制定实施中小企业攀登计划,持续推进“个转企”“企升规”,壮大规模以上企业群体,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强化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系列政策落实,推进济南新动能中小企业创新交流中心建设,到2025年,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优质企业总数达到8000家以上。加大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力度,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0000家、8000家。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行动,到2025年,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领域上市企业达到45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9.推动优质企业倍增发展。制定实施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建立企业倍增发展培育机制,强化市区联动,动态优选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倍增意愿强的存量优质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培育,对纳入倍增计划的企业强化全链服务,做到精准施策,在扩大规模、提质增效、用地保障、财税金融、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供给要素实现全链条按需配置,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获得精准扶持,加快在各自行业领域形成优势,实现规模和效益倍增。(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县)
10.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大中小企业“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发展。鼓励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产能资源,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培育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国有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常态化开展供需对接活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民营经济局、各区县)
(四)实施项目扩容提质增效行动
11.提升工业投资规模及占比。持续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推动工业投资规模突破千亿级,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稳步提升。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着力提高制造业投资占比,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力度。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建立部门联动、市区(园区)协同的项目谋划储备机制和数字化平台,盯牢制造业项目、高水平项目、投资体量大的项目、央企和省属企业项目、四大主导支柱产业链“建强补延”项目,分级、分类、分期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形成梯次推进的项目建设新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投资促进局、各区县)
12.加大存量崛起支持力度。加大对存量企业增资扩产的支持力度,持续充实完善重大技改和工业投资项目库,对覆盖范围广、投资规模大、引领作用强的重大技改和工业项目,给予重点保障。着力提升“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双千工程质效,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00个以上。做好用地、用能、融资等要素保障,优化技改投资综合奖补政策,支持企业技改项目加快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区县)
13.加大增量引育支持力度。加大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力度,聚焦四大主导支柱产业和标志性产业链群,梳理完善链主企业、目标企业、落地载体三张清单,加大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场景招商、资本招商力度,突出招大引强、招先引优、招新引特。发挥“链主”企业作用,突出产业链群项目招引。鼓励各类投融资平台和国有金融企业投资制造业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好项目。聚焦标志性产业链群,培育或引进标识度高、影响力大、与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的品牌会展和赛事活动,提升展会招商质效。(责任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五)实施产业生态优化提升行动
14.优化园区集群生态。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各类开发区(园区)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聚焦标志性产业链群,做强做优做大主导产业。持续优化标准厂房和M0政策,探索实施创新型产业用地(M9)政策,支持引导“链主”企业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开发运营,建设一批产业综合体项目,促进研发办公、高端生产、生活配套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落实省重大工业项目“过渡期”政策,支持引导各类园区建设低碳园区、新型储能设施和光伏/储能电站,直供园区企业,开展园区能效节能改造,降低园区用户用电成本。〔责任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县、各类开发区(园区)〕
15.强化财税金融支持。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制定出台《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政策清单》,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投入力度,优化政策支持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水平。鼓励银行机构对工业重点领域单列信贷计划,给予专项信贷额度支持,扩大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鼓励金融保险机构积极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促进精准匹配。围绕四大主导支柱产业,科学组建产业基金,通过“母子基金+直投”方式加大对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投资力度,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营业管理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16.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名企名牌名家”三名工程,统筹推进高素质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五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产业领军人才支持工程建设力度,开展人才引领型企业认定工作,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四链”协同。实施工业强市人才专项行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分领域培育建设产业创新人才联盟。探索推动双元制教育模式,持续优化完善产教融合平台,支持实训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培养企业亟需的产业发展人才。(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
四、保障措施
17.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市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完善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县(功能区)党委政府“一把手”抓工业强市的工作机制,加快汇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强化考核激励,将“工业强市建设”纳入区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考核分值占主要经济指标考核分值的比重不低于30%;设立工业强市建设单项奖,对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成效显著的区县予以通报表扬和督查激励。加大对承担工业强市建设重点任务的市直部门考核力度,考核分值占市重点经济工作任务完成质效总分值的比重不低于30%。围绕工业强市重点目标任务,建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运行监测体系,开展专项督查,定期进行通报。培育选拔更多懂工业经济的领导干部,注重在区县和部门领导班子中配备熟悉工业经济的干部,将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领导干部培训重要内容。(责任单位:市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各区县)
18.强化要素保障。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动用地、能耗等指标更多向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倾斜。优化用水权等交易机制,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优先保障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所需指标,积极争取制造业重大项目能耗纳入国家单列范围。落实工业用地保障红线,加大工业用地出让力度,加强工业用地出让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用途管制,确保工业用地占全部建设用地比重稳步提升,有效保障工业发展空间。深入做好“标准地”储备,运用市场化机制,加大土地收储、清偿、补偿安置、区域评价等工作。支持供应链创新发展,构建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协同高效的供应链生态体系。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动态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提升“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水平,推动物流降本增效。(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口岸物流办、市交通运输局)
19.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营造崇尚实体经济、尊重企业和企业家、支持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在产权保护、投资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强化法治保障。持续加强对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创新提升,完善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激励机制、工业强市新闻宣传机制,促进和保障企业敢干、敢闯、敢投。(责任单位:市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纪委监委机关)
-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公开征求《济南市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