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执行情况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2025-08-29 00:00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局
访问:
字号: 默认 超大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和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对济南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进行再谋划、再提升,2023年11月制定出台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济发〔2023〕7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深入掌握《行动计划》落实推进情况和进展成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文件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策实施总体情况

《行动计划》印发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大会,树立了大抓工业的鲜明导向,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项目突破年”“项目深化年”“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项目化、清单化抓好《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落实,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良好工作格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对《行动计划》进行发布解读。完成了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标志性产业链优化整合,确定我市重点打造的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进一步为全市指明了主攻方向。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文件,明确区县(功能区)、园区的发展定位,着力优化工业发展的生产力区域布局。在全省率先完成数字经济立法,出台《济南市数字经济条例》,先后印发实施《济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等20余项细化配套政策文件,激发了市场活力和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工业强市各项工作实现了高位高效推进。评估认为,《行动计划》得到有效执行,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预期目的。

二、政策落实成效

(一)制造业优化升级不断加快。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谋划布局,入选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2023年获评山东省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189.4亿元;规模占比前三位的产业由2022年的装备制造、精品钢、化工优化为2024年的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耗能行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创新能力更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各类产业创新平台总数超过900家,每年实施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超过900项,稳居全省首位。建设多层级实验室体系,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正式获批,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被纳入鹏城国家实验室网络节点,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26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项目建设更实。以“项目突破年”“项目深化年”“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推进优质项目招引和重点项目建设,临工重机数字化工厂、清河高端芯片载板、广日数字化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中科曙光、恒瑞医药、智星空间、卡斯柯信号等一批新项目、好项目相继签约落地,中国算谷产业园、明湖国际细胞产业园、济钢卫星总装测试基地等高能级园区建设全面提速。集群水平更高。新增一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以上各类产业集群总数达到39个,章丘区、莱芜区、历城区3个区县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

(二)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持续稳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算网一体化三化协同创新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立法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全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引领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势头强劲。统筹实施高端软件“铸魂”、集成电路“强芯”、先进计算“固链”、工业互联网“赋能”、人工智能“赋智”、新兴产业“跃升”六大工程,进一步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软件名城评估位列全国第7,省级数字经济园区、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首件套电子产品、首版次软件产品、人工智能应用等10余项评先评优项目数量领先全省。数字赋能水平持续提升。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服务,出台《济南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4—2027年)》,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和“工赋泉城”行动,入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工赋百景”揭榜挂帅项目、产业大脑和晨星工厂入选数量均居全省首位,获评山东省“DCMM贯标先进区域”称号。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快。5G基站达到5.6万个,宽带下载速率、5G分流比均居全省首位,成功入选全国5G应用“扬帆之城”。“星火·链网”超级节点上线运行,中移齐鲁创新院落地济南。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上线“山东算网平台”,打造全国首个覆盖省级区域的算网基础设施,全省唯一入选“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建成省内首个E级高性能智算集群,全市算力总规模达5290PFlops,其中智能算力4599PFlops。

(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稳步推进。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规模以上和优质企业方阵持续壮大。持续推进“云帆计划”,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项扶持,服务企业近800家,提供资金支持超50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独角兽等优质企业总量突破8000家,居全省第1。工信会同统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强化协作配合,加大上规入库培育指导力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800家。大力支持、服务创业创新活动,连续3年“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均为全省首位,累计636个项目参赛,其中2个项目进入全国50强,17个项目进入全国500强,87个项目进入省总决赛。持续开展“一起益企”服务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管理咨询、政策、市场开拓、培训、法律维权等服务。

(四)绿色发展能级有序提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加快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发展新成效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新能源供给和消纳两端同时发力,不断增强新能源供给能力,提升绿色电力消纳水平。重点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市场化并网项目、集中式风电项目、新型共享储能示范项目及地热能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初具、发展迅速,商用车、乘用车并驾齐驱,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快充慢充兼顾、引导换电的城市充换电服务网络和沿高速公路的城际快速充换电服务网络,启动充电基础设施“村镇通”工程,实现服务村镇市场的基础覆盖网络,入选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三是加快完善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制定出台“1+3”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深入实施低碳工业体系构建、节能降碳增效、绿色制造升级等8大行动,加大对绿色安全技改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1家、省级41家、市级346家。完成128家重点工业企业公益性节水诊断服务,推动实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84个,认定工业节水示范(典范)企业12家。实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提质增效工程,推动重点行业固废源头减量和规模化高效综合利用,莱芜区、钢城区获评山东省首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基地。

(五)产业发展生态持续优化。牢牢把握有为政府服务有效市场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企业发展规律,持续优化提升产业生态,打造优质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4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全省考核中获评一等,山东历下经济开发区正式获批。持续推进“要素跟着项目走”,协同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制定《关于做好全市重点产业类项目精准用地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3000亩的市级统筹专项指标用于保障省市重点产业类项目。打造政府引导基金集群,设立天使创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战略新兴和重大项目协同发展引导基金6只母基金,下设N只子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加大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隆重表彰55家企业和100位优秀企业家。建设济青人才集聚平台,举办两届海右人才节,创新举办中国济南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人才工作改革经验获评全国市域改革案例“30佳”。

三、进一步推进政策落实的对策建议

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纵深推进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引领战略,坚持抓好《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加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一是进一步构建优势互补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以结构优化促进能级提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坚持以链式发展培育集群生态,着力打造一批技术领先、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进一步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建强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以数字化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加快推动算网一体化,完善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企业梯度培育力度,推动企业攀登倍增。加强领航型企业培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效能;挖掘中小企业提升潜力,不断壮大规上工业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群体;实施大中小企业“携手行动”,推动大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四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协调好政策要素供需关系,不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坚持政策“一盘棋”,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基金、创新股权投资、专项债券等多种政策工具;持续加强要素保障,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强化产业人才支撑;开展融链固链行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分享: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