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执行情况评估报告
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2024年1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了《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济政办发〔2024〕12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深入掌握《实施方案》落实推进情况和进展成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文件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策实施情况及有关成效
2025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相关部门以《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为引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制造业主战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前瞻布局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建立健全“技术-产品-企业-产业”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机制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推动现有产业未来化跃升和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一)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目前我市拥有激光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4个(华光光电子山东省半导体激光器技术重点实验室、齐鲁中科光物院山东省固体激光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科学院激光所光纤传感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山东师范大学光学与光子器件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华光光电子技术中心)。引进落地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获批筹建济南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山东省低空监测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加快低空领域前沿技术研发。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33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59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4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9家。
(二)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制定出台《济南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标志性产业链群实施方案》《济南市激光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举措,聚焦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单项冠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惠企政策纳入全市“免申即享”政策清单,企业技术改造、首台(套)奖补政策、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等政策体系支撑精准有力,40余个激光产品纳入《济南优势工业产品目录》,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力赋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揭榜挂帅”新机制,实现78项揭榜成功,首期支持资金3120万元。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壮大,纳入全省重点监测的大模型企业62家,大模型产品共121个;7个大模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40个算法通过网信办备案。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常态化举办基金赋能科技成果本市转化暨高价值技术成果路演对接会,共组织科技成果项目路演、融资需求推介会、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50场,对接项目300个;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组织开展项目融资需求对接会等活动69场,服务8000余人,产融对接服务助力企业融资15亿元。
(四)构建梯次化企业培育格局。优质企业持续壮大,2024年度,新增独角兽企业1家,全省唯一;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省级瞪羚企业37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2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189家,均居全省首位;10家企业入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小巨人”企业。
(五)打造高端产业载体。以济南高新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作为我市未来产业先导区的两大核心区,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细胞与基因等三大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立足我市优势领域,加强未来产业谋划布局,申报并获批建设空天信息、量子信息和未来网络等3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
(六)增强场景供给能力。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打造了由交通运输部认定的国家级“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山东高速智能网联高速公路测试基地,是国内“测试里程最长、测试场景最丰富、测试环境最真实”的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基地。搭建了济南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了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行业的城市管理“一网统管”综合性平台,综合运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AI等技术,打造了一批实用管用的智慧化场景,如自动识别抓拍占道经营、渣土车违规运输、暴露垃圾等26种情形,线上监管环卫作业车辆、垃圾中转站和公厕等。
(七)推进场景示范应用。积极探索未来产业在各个场景的应用,现已在医疗领域、量子信息等方面开展了未来产业融合应用。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组织开展了量子雷达成像产品在铁路领域的应用场景实验。在医疗领域,建成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搭建了“济南市区域医疗影像云平台”;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等14家医疗机构引入人工智能检查检验报告生成及解读、影像辅助诊断、智能分诊导诊、智能病历质控系统等应用。
(八)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围绕激光制造、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截至目前,在无人机领域,我市已累计发布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9项、发布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13项、激光制造领域国家标准8项。
(九)健全投融资支持机制。根据我市“6+N”基金架构,充分发挥天使创投引导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作用,通过“参股基金+直投项目”方式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天使创投引导基金累计参股基金27只、认缴总规模287.82亿元、投资项目257个、投资金额75.42亿元,在支持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以济南未来产业先导区-龙头引擎区为定位,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以“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综合发展,知产化、智能化、低碳化运营为运营理念。充分发挥园区技术资源优势,以总部经济和科创金融为支撑,重点深耕未来数字经济和未来生命健康产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构建产业生态圈。平台为园区和产业链上的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完善园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
二、下步对策建议
认真抓好文件贯彻落实,推动全市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紧盯发展前沿,构建未来产业发展滚动培育格局。加强未来产业研究,组建未来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和最新发展趋势的研判和分析,动态调整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衔接,构建未来产业发展滚动培育格局。二是加强政策保障,营造支持未来产业发展良好氛围。完善提升未来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政府基金等激励引导作用,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融资支持、市场准入等环节强化支持,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支持未来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汇聚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工作合力。强化部门之间工作协同,成立各细分领域产业工作专班或小组,逐一制定配套细化的行动计划,按照项目化、清单化原则明确各产业发展的目标、项目和任务,确保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推动各领域齐头并进,一体发展。